时间:2019-01-14 23:04:14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yj点击:
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疑惑,在宝宝几个月大到一两岁上幼儿园之前宝宝有没有必要上早教呢,早教到底是什么呢。早教到底有没有用呢。下面小编就来和大家说一说。
首先,早教不是提前教育
早教越来越被人所熟知,但总是会被狭隘化使用。将早教等同于学习应试教育的内容,显然是不妥当的。早教更准确地说是指每个孩子个体发展时,家庭给予他的所需要的早期教育:0~6岁期间的家庭教育,不是提前教育。孩子的成长周期有他一定的规律,正所谓童年只有一次,弥足珍贵。
第二,早教的基础是家庭
谈论早教、良好的早教,其基础必须是基于家庭的。也就是说,如果家长对孩子有要求,那首先家长自己也必须做到“言传身教”。如果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连这些基本的都做不到,反而寄希望于通过教育机构去做到,则无异于缘木求鱼。我们每一个人性格或行为特质都有父母一方或双方的影响,这恰恰源自于他们日常的言行举止,这也会对孩子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产生影响。
再次,早教是个性化教育
大部分的父母,其行为都只是围绕着他们自己的想法和意愿,于是才会出现“依样画葫芦”地照本宣科教育孩子。但这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孩子在接受行之有效的教育。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在尊重孩子成长的基础上,营造有着自身成长规律的环境和良好的家教氛围,才能为孩子今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把早教狭义地理解为“在早教中心上课”,或是“在家里陪孩子玩玩”,其实都是有失偏颇的。
那么,早教到底教什么呢?小编现在来给各位来普及:
早教首先教育的是父母
早教首先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本身。孩子的成长是建立在父母的自我成长之上的,因为所有教育的选择都是父母思想的体现。如果不能从两人世界的夫妻成熟蜕变成三人世界中的父母,那么就极有可能会对早教做出错误的判断:一种是早教等同于应试学习;一种是认为早教不需要。只有当父母能够正确认识了早教,才会能意识到陪伴孩子成长才是早教的核心价值,父母的角色无人能够替代,这也是早期教育的一部分。只有父母学会了如何和自己的孩子相处,并且在相处的过程中理解孩子的行为,通过不断完善自我、家庭的教养氛围,从而才能在家庭环境中给予孩子成长所需要的成长元素,这才是早教学习的第一步。
通过外界获得成长机会
父母作为早期教育的实施者,并不能包办所有的家庭教育。因为,当父母客观地分析自我后,会意识到在某些方面自己的能力无法完成对孩子早教的部分时,就可通过外界的资源来完成对孩子早教的补足,比如早教机构。但这种补足必须结合孩子的特点、父母的能力,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的互补。比如,一个不知道应该怎么和孩子玩的父母,就很可能需要借助一个亲子班来开拓自己的思维,从而学会如何与自己的宝贝玩耍的技巧,这就是一个补全的过程。
早教,这两个字各位爸爸妈妈一定都不陌生,尤其是在宝宝到了八九个月大时,很多家长便开始思考并研究早教这件事。但是,你真的了解早教吗?早教,早到何时?又教些什么呢?目前,很多爸爸妈妈都对早教这件事有很大误区,“早教”“早教机构”“上课”“学习”这几件事儿相信有很多家长都傻傻分不清
早教的含义是“早期教育”,不是“上早教机构”。胎儿为了能够通过母亲狭窄的产道,在大脑还未完全发育成熟就出生了。而人后天的一切行为和思维活动,都由大脑控制。婴儿出生后,大脑神经继续在发育,神经网络一刻不停地生长、断裂、重组,把有用的神经通路留下,没用的去除。这个过程,有个通俗易懂的词来形容,就是“用进废退”。早期教育的意义,说到底其实就是尽早地为孩子提供能够促进大脑神经发展的环境和方法,也就是说,给孩子成长所需要的丰富的环境。一岁以前,主要是刺激孩子各个感官以及体能的发展(人类早期感觉和运动功能的发展决定了人类日后其它发展领域和高级行为的发育状况。举几个简单的例子,视觉和人的阅读能力有关;听觉使人能接收语言信号;触觉让人类能通过触摸了解事物;说话、握笔写字也都有赖于运动功能,等等)。到了一岁,给孩子更多的互动和社交机会来促进思维过程、语言锻炼、情绪情感的理解等等。楼主的孩子一岁半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需要更多的社交机会,因为在家里,与孩子互动的人往往都只是家人,孩子需要通过和其他人(包括同龄人和成年人)的交往,了解到家庭之外的一些社交状况与社会规则,学会体察别人的情绪和感受,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因为视野的扩大和互动的增多,也会丰富孩子的知识输入和语言学习。
网友跟帖
商务合作qq:
Copyright 2019-2029 www.brandbaby.cn 〖中国母婴品牌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